使用缬沙坦氢氯噻嗪片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
在共包括1570名病人的两项对照临床试验中,730名病人接受缬沙坦与氢氯噻嗪的联合应用,报道的不良事件如下: 中枢神经系统 常见(>5%):头痛(10.8%;安慰剂17.2%),眩晕。 偶见(5-0.1%):乏力,抑郁。 上呼吸道 偶见(5-0.1%):咳嗽,鼻炎,鼻窦炎,咽炎,上呼吸道感染,鼻出血。 胃肠道 偶见(5-0.1%):恶心,腹泻,消化不良,腹痛。 下尿道 偶见(5-0.1%):尿频,尿道感染。 肌肉骨骼系统 偶见(5-0.1%):手臂或腿疼痛,关节炎,肌痛,扭伤和拉伤,肌肉痉挛。 其他 偶见(5-0.1%):无力,胸痛,虚弱,病毒感染,视觉障碍,结膜炎。 产品投入市场后,曾出现一些罕见的报道,包括:血管性水肿、皮疹、瘙痒及其它超敏反应如血清病、血管炎等。 实验室检查 在使用同产品治疗的病人中,5.8%的病人可观察到血清钾降低超过20%,接受安慰剂的病人为3.3%。 下面的不良事件与单独应用缬沙坦有关,而与本品无关。 罕见情况下,缬沙坦引起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降低。临床对照试验发现,缬沙坦治疗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明显降低(>20%)的分别占0.8%和0.4%。安慰剂组占0.1%。 临床对照试验发现,缬沙坦组、ACEI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1.9%、1.6%。缬沙坦组血清肌酐、血钾、总胆红素显著升高者分别为0.8%、4.4%、6%,ACEI组分别为1.6%、6.4%、12.9%。 偶见肝功能指标升高。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接受缬沙坦治疗来说,不需要特别监测实验室指标。 缬沙坦 缬沙坦临床试验中报道的其它不良事件有: 偶见(5-0.1%):关节痛,胃肠炎,神经痛。 仅见一例血管神经性水肿报道。 未证明与缬沙坦治疗存在因果关系。 氢氯噻嗪 在接受单一噻嗪类利尿剂(包括氢氯噻嗪)治疗的患者中,报道的不良反应如下,多数病人应用的剂量高于本品中的剂量: 电解质和代谢紊乱(参见注意事项) 常见(>5%):低钾血症。 偶见(5-0.1%):低钠血症,低镁血症和高尿酸血症。 罕见(<0.1%):高钙血症,血糖升高,糖尿和糖尿病恶化。 极罕见:低氯性碱中毒。 皮肤 偶见(5-0.1%):荨麻疹和其他类型皮疹。 罕见(<0.1%):光敏感症。 极罕见:坏死性血管炎,急性中毒性表皮松解症,红斑狼疮样反应,皮肤红斑狼疮复发。 胃肠道 偶见(5-0.1%):食欲不振,轻度恶心和呕吐。 罕见(<0.1%):腹部症状,便秘,腹泻,胃肠道症状。 极罕见:胰腺炎。 肝脏 罕见(<0.1%):肝内胆汁郁积或黄疸。 心血管系统 偶见(5-0.1%):体位性低血压,酒精、麻醉或镇静剂可使其加重。 罕见(<0.1%):心律失常。 中枢神经系统 罕见(<0.1%):头痛,眩晕或光-头痛,睡眠紊乱,抑郁,感觉异常。 感觉器官 视觉障碍,尤其是在治疗的前几周。 血液 罕见(<0.1%):血小板减少症,偶伴紫癜。 极罕见:白细胞减少,粒细胞减少,骨髓抑制,溶血性贫血。 其他 偶见(5-0.1%):阳痿。 极罕见:超敏反应,包括肺炎和肺水肿的呼吸道症状。